1、肝癌:
(1)什么是肝癌?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肝癌正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2)什么人容易得肝癌?
①慢性肝炎病人:流行病学统计表明,乙肝流行的地区也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患过乙肝的人比没有患过乙肝的人患肝癌的机会要高。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人类肝癌发病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启动因素。
②饮食不洁者:长期进食霉变食物、含亚硝酸盐食物以及食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缺乏也是促发肝癌的重要因素。
③嗜酒者:有酗酒嗜好者,肝硬化的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在肝炎基础上,大量饮酒,就会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3)得了肝癌有哪些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其症状一般多不明显,特别是在病程早期。症状一旦出现,说明肿瘤已经较大,其病势的进展则一般多很迅速,通常在数周内即呈现恶病质,往往在几个月至1年内即衰竭死亡。临床症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病变:
①肝硬化的表现,如腹水、侧支循环的发生,呕血及肢体的水肿等;
②肿瘤本身所产生的症状,如体重减轻、周身乏力、肝区疼痛及肝脏肿大等。肝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出现一些易与肝炎、肝硬化、胃肠道、胰腺和胆道系统疾病相混淆的临床症状。肝癌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彩超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多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4)如何早期发现肝癌?
根据“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即:≥35岁的男性、具有乙肝和(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嗜酒者,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筛查,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两项。对AFP>400μg/L而超声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应注意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如能排除,应作肝脏强化CT和(或)强化MRI等检查。如AFP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水平,除了应该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况外,还应密切追踪AFP的动态变化,将超声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必要时进行增强CT和(或)强化MRI检查。
(5)得了肝癌怎么办?
目前肝癌治疗总的原则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强调实施规范化综合治疗。如果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肝癌远期疗效还是比较理想的。目前我科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不同阶段的肿瘤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以及靶向、免疫和放射治疗等方法,中医中药治疗肝癌也多有应用。
手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有:腹腔镜下或机器人辅助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尾状叶切除、解剖性肝段、肝叶切除术;对于巨大肝癌可行左三肝切除、右三肝切除术;对门静脉癌栓患者可术中联合取栓术。
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经MDT讨论后,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靶向免疫、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继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人体全身各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邻近器官的肿瘤更可以直接浸润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肝脏转移,意味着原发肿瘤的扩散,是危险的信号,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靶向药物的应用,使这一局面有所改观。
(1)发病原因
肝脏是血流量很大的器官,人体内有两套给肝脏供血的系统。其一是门静脉系统,腹腔内所有的器官包括胃、小肠、结直肠、胰腺、脾脏的静脉血液都要汇集到门静脉,而后回流到肝脏,将吸收的营养成分送到肝脏合成人体必须的各种物质,将人体代谢产生的毒素由肝脏进行解毒。同时这些器官原发的恶性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直接流向肝脏,继而在肝脏停留下来形成转移瘤。肝脏的第二套供血系统是肝动脉系统,从心脏供应的富含氧气的新鲜血液经由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流进肝脏。腹腔外的器官如肺、乳腺、肾脏、卵巢等原发的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是回流到心脏,在通过动脉系统转移至肝脏。
(2)临床表现
一般来讲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常较轻,病程发展较隐蔽。当癌肿个数不多、体积不大时,继发性肝癌常以其它器官的原发性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比如结直肠癌的便血、消瘦、腹胀、肠梗阻,胰腺癌的黄疸、腹痛或腰背部疼痛,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胃癌的腹痛、黑便,肺癌的咳嗽、咯血、胸痛等等。但肝脏的转移病灶逐渐长大后,病人也可出现如消瘦、乏力、肝区疼痛、肝区肿块、甚至腹水、黄疸等类似于原发性肝癌的表现。
(3)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原发病不同,可采用彩超、强化CT、强化MRI、PET-CT,必要时可行肝穿刺活检。
(4)治疗
继发性肝癌可能为单个结节,但多数为多发结节,且病变既已转移到肝,说明原发癌肿已属晚期,既往的观点是一般不能手术切除,没有特别的治疗措施。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外科技术、辅助化疗药物、手术后的重症支持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了飞速的进步,我们的治疗理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很多转移性肝癌已经是可以治疗的疾病了。目前我科针对继发性肝癌进行全方位的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下肝转移瘤切除(包括肝段、肝叶切除术)、超声引导或腹腔镜下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靶向、免疫、放疗、中药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3、肝囊肿:
(1)肝囊肿有症状吗?
肝囊肿的临床表现一般很少,绝大多数的肝囊肿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的时候偶尔发现。
(2)为什么会得肝囊肿?
主要分为四大类:1.寄生虫性肝囊肿,主要是感染了寄生虫而导致的囊肿;2.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是由于炎症、感染、肿瘤、创伤而导致的肝囊肿;3.老年人的胆管发生退变导致的肝囊肿;4.先天性主要是由于先天的胆管和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肝囊肿。
(3)该做什么检查?
肝囊肿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是主要的检查手段。能看到一个囊状的,无回声的一个区域,一个暗区。必要时可行CT/MR进一步明确诊断。
(4)发现肝囊肿怎么办?
大多数肝囊肿患者不需要进行治疗,一般临床上没有产生压迫症状的肝囊肿,没有对附近的脏器进行压迫,或者没有压迫肝脏导致肝功的损害,一般都是进行定期的观察。如果是包囊虫应进行驱虫治疗。如果是过大有压迫其他组织出现了症状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穿刺抽液固化治疗或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治疗。
(5)预后及预防
肝囊肿的治疗效果良好,大多数良性的肝囊肿是可以完全治愈。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生冷食物以及生的肉食。不要喝污染的水。出现寄生虫感染要及时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导致的肝囊肿。
4、肝血管瘤
(1)肝血管瘤是什么?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肝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由于外形像肿瘤,故称为肝血管瘤。发病率大概为0.4%-20%。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女性多见。目前,肝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尚且不清楚,可能与先天血管发育畸形或雌激素分泌相关。一般情况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壁细胞瘤和肝毛细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2)肝血管瘤有哪些症状 ?
大部分肝血管瘤都是体检时偶然发现,平常没有什么症状。如果血管瘤变大,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腹胀、腹部不适、右上腹饱胀感等非特异性表现。还有一些巨大的血管瘤可能会破裂出血引起突发腹痛,或者继发血栓引起发热等表现。
(3)肝血管瘤如何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靠影像学诊断,彩超是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小的肝血管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占位,较大的肝血管瘤则表现为边界清晰、内部杂乱、强弱不均的回声。
(4)肝血管瘤是癌症吗?
首先,肝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是癌症!但有时诊断不明确时就需要与肝脏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要结合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如果患者合并有肝炎或肝硬化,那就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血清甲胚蛋白(AFP)水平来与肝癌进行鉴别诊断。一般要用增强CT和MRI来鉴别诊断。
(5)发现血管瘤如何治疗?
并不是所有的肝血管瘤是需要治疗的。对于没有症状的小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观察便可,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肝脏彩超就可以了。而若是肿瘤的直径过大,一般是大于10厘米或者肿瘤生长的速度过快、怀疑有恶变、亦或是肿瘤位于肝脏边缘,破裂的风险较大,或者血管瘤内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等凝血物质导致机体凝血障碍时,以上这些情况一般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通常手术方式以创伤小、恢复快的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为主,亦可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
5、肝腺瘤
其发生的真正原因未明,现认为其发生与口服避孕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超过90%的肝腺瘤患者发生于年轻女性,且至少有75%的患者有服用避孕药史,发生于男性的肝腺瘤可能与糖尿病、糖原贮积症及使用雄性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随肿瘤大小、部位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5%~10%无任何症状,系查体或手术时偶然发现。约1/3的肝腺瘤患者有腹块及近期发生的右上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并有恶心、纳差等不适;但当肿瘤发生破裂出血时,患者可出现突发的右上腹剧痛,查体可发现腹肌紧张,局部压痛、反跳痛,严重者可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黄疸及发热偶见,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的是肝腺瘤不仅有破裂出血的倾向,而且还有恶变为肝细胞肝癌的可能。凡经检查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拟诊为肝腺瘤者,不论其有无症状,均应争取尽早手术治疗;肿瘤破裂时必须急诊手术。手术腹腔镜下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6、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目前认为FNH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的动脉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应,或与炎症、创伤等引起的局限性血供减少有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绝大多数FNH病人无临床症状、只有不到1/3的病人因为轻微的上腹疼痛不适或腹部肿块等就诊。通常情况下FNH是在剖腹手术或体检时偶然发生。有症状的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不适、肝大或右上腹包块。体检可发现肝脏位于右肋缘下或右上腹有一质硬肿块,有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其检查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最终诊断需要手术切除病变,经病理组织学诊断。FNH是没有恶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并且并发症少见,因此FNH的观察随访是安全的,一旦诊断明确应避免手术;只有在肿瘤生长或组织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才行手术切除。对诊断明确并有临床症状的FNH可采用射频消融、腹腔镜下切除等手术方式。